close

suntory

SUNTORY HALL招牌就這樣小小的, 開演前上面有個咕咕鐘會打開表演!

最近的旅行
開始穿插各地音樂會與音樂廳欣賞
隨著悠揚的音符到世界各處漂流
洗滌平時工作忙碌的心靈

跟著音樂去旅行 >> 東京山得利音樂廳

2017 Jan 28

鄭京和小提琴獨奏會

-《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

 

跑來日本聽韓國人演奏德國人的作品,會不會很混亂?
我只知道全曲兩面CD,平常沒有聽完一面過,今天天后要全本演出!

鄭京和是第一位揚名國際的東方小提琴家

犀利音色無誤

https://vidsn.com/v/mendelssohn-violin-concerto-in-e-minor-kyung-wha-chung-solti+cP9n-ZCPGgw.html

 

我買的票價是8000JPY
最便宜3000円, 好像是學生票

因為前幾天滑雪行程太累
聽音樂聽到
一半失去意識了好幾次,
不過終於第一次聽完整本巴哈無伴奏, 也算是人生的壯舉,
鄭京和果然是大師跟大師的老師, 68歲可以一口氣全拉完,
整場音樂會超過3小時, 當聽眾都覺得累啊!

全場都是巴哈無伴奏,的確會枯燥點,
能演奏全曲演奏家要有極佳的體力,記性和超卓的演奏功力

雖然上半場可能天后因為嗆到,咳嗽中斷了演出(我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形),
導致第一段演出有點乏力,第二段之後開始火力全開,
即使曲目不是我的菜,也是聽得津津有味(還是有昏迷幾次啦,我承認),
第三段可以列入名盤了,非常好聽的音樂會!

suntory5

 

 

離預定好的音樂會開場還有一點時間
路過ANA IC TOKYO

ANA InterContinental Tokyo ANAインターコンチネンタルホテル東京
順路進去吃了一塊美味的鹹派
先填填肚子

這裡跟我們住的東京灣ANA似乎沒有交通車往來,
不過這裡的鹹派真是他媽的好吃!(大叔的用語)

Suntory Hall就在這間洲際飯店旁邊,早知道就住這裡

ana1

ANA的大廳
忘了拍鹹派

ana2


來到サントリーホール Suntory Hall

他是1986年對外開放,是東京首座音樂會專用館,目標是追求「世界最美的音響效果」。
有2個音樂廳,分別是被指揮家卡拉揚譽為「音響珠寶盒」的葡萄園式大廳以及藍玫瑰廳(小廳)。

suntory3



簡潔低調的外觀,
沒有多餘的招牌,
可是沒來過真的好難找!!!
— 在サントリーホール Suntory Hall

 

suntory4

門口近照, 售票亭在右手邊沒拍到
應該都沒啥作用啦, 幾乎都爆滿, 不預定根本買不到票,
可事先訂票 到現場取票, will call那個選項

 

suntory7

日本的音樂廳好像都會有的衣物間,
可以寄放外套

跟台中歌劇院一樣可自由入場,
在每層樓的入口處撕票,

suntory6

 大廳人潮洶湧

suntory9

2F的小吧, 有提供酒精性飲料跟輕食

suntory10

這次的重點,(大叔為了比較各地音樂廳紀錄的錯誤示範)
官網說裡面不可以拍照, 小朋友不可以學喔, 叔叔是有練過的!

 

 

suntory1

 

從2樓最後一排位置往下照, 視野非常好

suntory2

 

說是亞洲音效最好的音樂廳,
也是亞洲第一個採用梯田式(碗型)設計的主廳,
而且還是卡拉揚建議的,現場聆聽心得是堂音非常豐富,
也是稍暖的音色走向,坐在2樓最後一排位置,
細節仍然非常清楚,能量非常充足,真的是很棒的音樂廳,只是椅子非常擠不好坐。

官網公告今年2017/2/6開始進行整修,即將封館半年,還好有先來體驗,
聽起來就像音響發燒片,堂音、細節都非常豐富,

可見國內音樂廳都不重視音效表現,
一堆愛樂者常批評發燒片都是靠後製,真是以管窺天!

http://www.gotokyo.org/tc/kanko/minato/spot/40501.html

 

回台灣之後,又複習了一下鄭京和的CD,她的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拉得真好,令人感動!

 

後記:

小小抱怨一下,台中國家歌劇院算是台灣最新的國家級音樂廳,滿座的情況下,音響效果除了乾還是乾,

我猜有可能怕賣座不好,空座殘響太長,所以都以五成滿的目標去調整,目前個人只有在2成滿的中山堂聽過餘音繞樑的音樂會

 



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充資料:

撰文整理︰歐頭(古典音樂台「古典啟示錄」主持人)

 

 

 

J. S.巴赫所寫的《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是三首四個樂章的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以及三首舞曲形式的組曲所構成,被認為是「小提琴家的試金石」,換言之是小提琴演奏家畢生的挑戰。每位小提琴家的拉奏功力和詮釋個性,遇到了這套曲目就像看著照妖鏡一樣會展露無遺。因此古往今來許多大師級小提琴家,均不肯輕易允諾灌錄這一套曲目,更別說舉行一整場的獨奏會。

 

J. S.巴赫以一把小提琴的獨奏形式譜曲,並留下了標題「sei solo a violino」,以義大利文來說sei solo雖可翻譯成six,指「六首獨奏」;卻也有you are也就是all by yourself「你孤獨一人」的意思,這是J. S.巴赫玩弄文字遊戲的巧思。也就是沒有樂團或鋼琴伴奏的形式,完全絕對地考驗小提琴演奏者各人的技巧表現、音樂理解以及獨白的功力。

 

過去,J. S.巴赫也曾為小提琴寫過協奏曲或是重奏奏鳴曲,不過在這套《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裡頭,他寫入了小提琴這項樂器所能表現演奏的一切和弦,用上了許多幾乎不可能演奏的對位技巧,可以說達到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顛峰,就算古今中外眾多小提琴曲目中,也極少能像這套作品這樣臻乎完美的。後世也鮮有無伴奏小提琴曲目,儘管雷格(Max Reger)、巴爾托克(Bela Bartok)、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易沙意(Eugene Ysaye)等人均有這類創作,但知名度與藝術性均難超越J. S.巴赫這套。

 

J. S.巴赫大約1703年開始創作《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當時他人在威瑪,之後直到1720年擔任柯登樂長時才完成,屬於他創作器樂曲最旺盛的「柯登年代」的作品。J. S.巴赫的威瑪與柯登時期身為宮廷音樂家,能留下許多知名的器樂作品集主要與環境有關,由於當時並沒有合唱團可供使用,他也不必創作宗教性質音樂,因此特別適合寫作這類音樂,他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管絃組曲》、甚至包括《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這套《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等。

 

此外,J. S.巴赫會寫這套作品是因為受到Johann Paul von Westhoff的那套《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的靈感啟發,J. S.巴赫曾在威瑪時跟隨著Johann Paul von Westhoff工作,而這位當時的長者作曲家這套作品的風格的確與J. S.巴赫的十分神似。在那個時候無伴奏小提琴作品相當流行,像是Heinrich Ignaz Biber完成於1676年的《帕薩喀里亞獨奏曲》,Johann Paul von Westhoff1682-1696年間出版的《無伴奏小提琴音樂選集》,Johann Joseph Vilsmayr1715年的《Artificiosus Concentus pro Camera》。另外Johann Georg Pisendel則有寫於1716年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而且這個傳統也並未因為J. S.巴赫過世而中斷,之後1735Georg Philipp Telemann還出版了《十二首無伴奏小提琴幻想曲》。顯見當時複音小提琴作品的寫作傳統在德國有著完備的發展,特別是Heinrich Ignaz BiberJohann Heinrich Schmelzer等人,以及 Johann Jakob WaltherJohann Paul von Westhoff這些被稱為德勒斯登學派的作曲家都寫有此類作品。

 

J. S.巴赫柯登時期的作品在創作順序從歷史文獻上並無法精確考證,但如果大膽推論而言,很可能《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創作在先,因為這類作品如前述已有許多其他作曲家的先例,而整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則是由J. S.巴赫開先河,從樂曲形式構成來看,《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較不統一,而《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則十分一致,應該是他先在小提琴上實務運作後,再移植應用於大提琴上。

 

而《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的出版順序是︰《奏鳴曲第一號》、《組曲第一號》、《奏鳴曲第二號》、《組曲第二號》、《奏鳴曲第三號》、《組曲第三號》交錯著出版的。儘管三首組曲、三首奏鳴曲各自有其調性的關連,但以奏鳴曲、組曲交替出版的主因,一來是不希望整套作品被明顯區分成兩大塊,二來是希望出版演出起來聽覺上不流於單調。這些作品雖然前後創作的時間不同,但都屬於J. S.巴赫晚年對位、和聲等作曲技巧造詣臻成熟之際的作品。不過,直到1802年才由Nicolaus Simrock出版,儘管樂譜出版依然相當受到忽視,直到小提琴姚阿幸Josef Joachim開始演出這套作品,名聲才廣為流傳。

 

這套《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其中奏鳴曲式按照教堂奏鳴曲的形式,由四個樂章構成,第一、三樂章是徐緩的,第二、四樂章是快速的。通常第一樂章有種序奏、即興的味道,有時候甚至是不完全的終止(就像BWV10031005),因此也可把這樣的第一樂章看成是第二樂章的序奏曲,整首奏鳴曲便可視為三樂章。巴哈在這三首奏鳴曲的第二樂章都採取賦格,比起組曲來說奏鳴曲的整體結構更為札實嚴肅。

 

而舞曲方面包含有,阿勒曼舞曲這是一種四四拍子、不甚快的舞曲,通常以十六分音符弱拍開始。另外有三拍子快速的庫朗舞曲,以及以西班牙為起源,流行於歐洲的舞曲,三四拍子,速度徐緩,通常把第二拍加附點,性格厚重的薩拉邦德舞曲。其餘還包括基格舞曲,是一種六八拍發源於英國的快速舞曲。《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中的組曲就是以上述舞曲加以組合,因此變化方式多樣,有時會在阿勒曼舞曲之前加上前奏曲,或是把後面舞曲順序調換,或是插入間奏型樂章,讓聽的人不至於厭倦,產生令人心生娛悅的的自由感受。

 

 

第一號g小調(第一號奏鳴曲)BWV1001

完整的四樂章奏鳴曲,全曲氣氛嚴肅中帶點淡淡的陰鬱。

 

第一樂章慢板Adagio

g小調、4/4拍,長度簡短伴隨著緩慢的音樂速度與清晰的對位手法,呈現著一種帶點宣敘、即興的前奏曲風格。

 

第二樂章賦格(快板) Fuga

g小調、4/4拍,是首長達94小節、主題鮮明簡潔的賦格,節奏精神活潑,J. S.巴赫巧妙地融入三聲部、四聲部的效果。

 

第三樂章西西里舞曲Siciliana

B大調、12/8拍子,是西西里農民的民俗舞曲,呈現一種悠閒的田園風格,J. S.巴赫以二聲部處理,呈現明朗厚實的氣質。

 

第四樂章急板Presto

g小調、3/8拍子,快速流暢的十六分音符呈現熱鬧華麗的兩段體,各段各反覆一次。

 

 

第二號b小調(第一號組曲)BWV1002

由四段舞曲組成,每段舞曲之後各附上一段變奏曲,由於原本舞曲公式組合應該為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基格舞曲,但因為基格舞曲不適合衍生出變奏曲,所以J. S.巴赫在第四樂章改用布雷舞曲。全曲各樂章皆為b小調、兩段體,情緒雖然不像奏鳴曲般沉重,但輕快之餘仍帶著暗淡、略為悲傷的氛圍。

 

第一樂章阿勒曼舞曲Allemanda—古變奏曲Double

b小調、4/4拍子,J. S.巴赫巧妙運用對位法,營造出流動富有動態的裝飾風,第一段為正統的阿勒曼舞曲節奏,第二段則以第一段的動機素材加以發展。變奏部分同樣兩段體,以十六分音符的琶音十分輕快富動感的節奏進行著。

 

第二樂章庫朗舞曲Corrente—古變奏曲Double

b小調、3/4拍子,舞曲部份是活潑生動的兩段體,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呈現一種放縱活潑的感覺。變奏部分形式與庫朗舞曲相同,節奏則以十六分音符斷奏呈現匆忙跑步之感。

 

第三樂章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古變奏曲Double

b小調、3/4拍子,音樂情緒轉為平靜,是速度較緩的中板二段體,有許多豐富層次的複音表現。變奏部分節奏增快為急跑的八分音符三連音。

 

第四樂章布雷舞曲的速度Bourree—古變奏曲Double

b小調、2/2拍子,情緒活潑明快、節奏流暢清晰的二段體,無論第一段或第二段皆以複音為主,但後半段出現連續八分音符的單音。變奏部分延續連續八分音符的單音,不過以斷音表現,並且使用模擬複音的技巧,直到變奏的第二段才用真正的複音。

 

 

第三號a小調(第二號奏鳴曲)BWV1003

是十分充實有份量的一曲,也是整套六首作品中知名度較高的一首,J. S.巴赫曾自己改編為古鋼琴曲。

 

第一樂章極緩板Grave

a小調、4/4拍子,這個開頭樂章有種序奏風,以莊嚴寬闊的氣度展開,再透過細膩的裝飾音符展現優美的歌唱性,複音的運用很多,音樂的戲劇張力很大,整個音樂的響度也很大。

 

第二樂章賦格Fuga

a小調、2/4拍子,此樂章長達289小節,內容結構卻充實緊密,賦格主題一開始便相當強而有力的出現,賦格的答句則在第三小節出現,開始展開兩聲部賦格,此外還有三重音、四重音以及快速的十六音符單音,技法精妙令人嘆為觀止。

 

第三樂章行板Andante

C大調、3/4拍子,此段呈現一種寧靜、高雅的感覺,流露著充滿著表情的優美,經常被單獨拿來演奏,甚至是透過大提琴表現。海飛茲的老師小提琴大師奧爾指定要以「和緩如歌的行板演出」。第一段以C大調開始、於G大調結束,第二段素材與第一段相同,不過調性反過來以G大調開始、於C大調結束。

 

第四樂章快板Allegro

a小調、4/4拍子,有著活潑的性格,以十六分音符快速節奏為主幹,甚至還偶爾加入三十二分音符,是運用許多複音效果的二段體。

 

 

第四號d小調(第二號組曲)BWV1004

這首作品是全套六首中最為著名的一首,主因是因為第五樂章夏康舞曲而聞名。J. S.巴赫在原本舞曲公式「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基格舞曲」之後,又加上一段夏康舞曲,而最後這段夏康舞曲又長達257小節,讓前四個樂章聽來有點像是這段夏康舞曲的前奏。因此也有人把此曲看成前四樂章的舞曲公式為第一大段,最後的夏康舞曲看成第二大段。

 

第一樂章阿勒曼舞曲Allemanda

d小調、4/4拍子,標準速度不太快的阿勒曼舞曲,音樂舒適中帶點緊張幽美的氣氛,兩段體各段反覆一次,兩段皆以十六分音符為主,有時轉換成附點音符與三十二分音符,加以複音的變化。

 

第二樂章庫朗舞曲Corrente

d小調、3/4拍子,音樂呈現忙碌與活潑的甚快板,旋律線相當優美,節奏以八分音符的三連音,搭配上附點音符的變化,流暢的進行著,兩段體各段反覆。

 

 

第三樂章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

d小調、3/4拍子,典型的第二拍為長拍的薩拉邦德舞曲,速度不快情緒莊重,八小節的主旋律呈示之後加以反覆,再以十六分音符進行,整體皆以複音為主,聽感層次豐富,最後有四小節尾奏。

 

第四樂章基格舞曲Giga

d小調、12/8拍子,速度極快的二段體,各段反覆,第一段的前兩小節與第二段的第一小節以八分音符為主,手法看似單旋律線,但實際聽感卻相當巧妙地有複音音樂的效果。

 

第五樂章夏康舞曲Ciaccona

d小調、3/4拍,夏康舞曲為古老的舞曲形式,在不斷反覆的低音之上,建築出變奏曲。莊嚴偉大的段落,不僅是這套作品中最知名的一段,情感深遂、姿態高雅,更常被古今中外小提琴家單獨拿來演奏錄音,樂念更顯示J. S.巴赫思慮的綿密與豐富,據聞與他當時剛過世的第一任妻子瑪麗芭芭拉有關,這首龐大的變奏曲中,威嚴堂皇的主題以八小節構成,之後反覆變奏多達三十次之多,不僅表達他對亡妻的款款思念,更展現了J. S.巴赫令人驚奇的創作技法。後世作曲家也藉此寫下不少改編曲,包括布拉姆斯《為右手的巴赫夏康舞曲》鋼琴改編曲,以及布梭尼改編成的鋼琴曲。

 

 

第五號C大調(第三號奏鳴曲)BWV1005

此曲完全忠於教會奏鳴曲形式的四樂章,整體聽來強壯、精細、充滿緊張。

 

第一樂章慢板Adagio

C大調、3/4拍子,聽來像是後面那個賦格樂章的前奏曲,連續的附點節奏輕緩平靜地開始,整個表現音域與力度漸次增大增強,演奏出宛若管風琴的複音效果。

 

第二樂章賦格Fuga

C大調、2/2拍子,是一段長達353小節的賦格,同時也是全套作品三首奏鳴曲中賦格部分最長大、細膩的一段,更是主題最鮮明、技巧最巧妙的一段,主題採用聖詠「來吧,聖靈,主之神」。

 

第三樂章緩板Largo

F大調、4/4拍子,是僅有21小節的短樂章,緩慢細膩的音符營造出迷人的複音效果,精緻卻高貴優雅。

 

第四樂章接近快板Allegro assai

C大調、3/4拍子,主要以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加以運動,聽感上十分華麗,二段體各段反覆,尤其第二段尾奏的表現更加華麗。

 

 

第六號E大調(第三號組曲)BWV1006

此曲是與d小調組曲BWV1004同樣聞名的一段,整體而言情緒明朗輕快,這套組曲特別以前奏曲開始,之後接著路爾舞曲、嘉禾舞曲、兩段小步舞曲、布雷舞曲、以及基格舞曲,結構與先前兩首組曲相當不同,而最後的基格舞曲可以看成整套六首作品的最後終曲。

 

第一樂章前奏曲Preludio

E大調、3/4拍子,節奏主要以十六分音符流動著,雖然長達138小節但音樂聽來並不單調,J. S.巴赫也將此曲旋律改編成不少樂曲,甚至轉為清唱劇《我們感謝神》所用。

 

第二樂章路爾舞曲Loure

E大調、6/4拍子,速度不甚快的田園風優美段落,路爾舞曲是法式的質樸舞曲,平靜流暢。J. S.巴赫精妙地透過對位法展現了別致的曲趣。

 

第三樂章嘉禾舞曲與輪旋曲Gavotte en Rondo

E大調、4/4拍子,因為好記動聽的旋律、輕快的節奏而成為知名的樂章,因此也經常被單獨演奏。嘉禾舞曲同樣為法國舞曲,延續了上個樂章的法式微甜風情,輪旋曲則以著名的八小節主題與插句反覆呼應,是段兼具動聽與深度內涵的樂段。

 

第四、五樂章小步舞曲1 Menuet I — 小步舞曲2 Menuet II

E大調、3/4拍子,接連的兩段小步舞曲都是二段體、各段反覆,曲風可愛高雅。第一小步舞曲呈現強有力的男性風格,第二小步舞曲則呈現溫柔的女性風。而且第一小步舞曲的前半出現在第二小步舞曲的後半,因此也可以看成三段體,通常此段會以不甚快稍慢的速度演出。

 

第六樂章布雷舞曲Bouree

E大調、2/2拍子,快速的布雷舞曲與先前的路爾舞曲、嘉禾舞曲相同為法國舞曲,以極快的速度演出的二段體,兩段皆需反覆。

 

第七樂章基格舞曲Giga

E大調、6/8拍子,運用十六分音符的單旋律,輕快流暢音樂性強,成為這首七樂章組曲的珠璣終結,同時也是這套龐大無伴奏小提琴曲目的美好句點。

 

 

 

 

arrow
arrow

    c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